全國美容雜誌社

中式妝容的流傳
瀏覽數:7161+ | 2017-10-30
撰文者 | 全國美容雜誌社採訪編輯 胡慰萱
內容及圖片來源 | 全國美容雜誌社、pixabay、visualhunt
古今中外,不論東西方,女性們總會順應不同時代的流行趨勢在臉上塗抹彩妝,使自己看起來更加明艷動人,藉著妝容讓自己變得更美與增添自信。東方國家的妝容歷史悠久,舉世皆知,而東方的妝容由來為何?從前的東方女性使用什麼用具與材料上妝呢?本篇透過介紹東方主流國家—中國化妝的歷史,帶領您一覽東方妝容的流傳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
 
中國妝容的演進
化妝,在中國古代也稱為「香妝」、「妝點」、「妝飾」。古代中國在化妝方面非常講究,從詩詞書畫中可見一般,如《詩經》中「螓首蛾眉」,白居易《長恨歌》中「宛轉蛾眉馬前死」,都以是在描寫古代婦女的容貌。古代婦女在化妝方面,不僅以粉飾面、抹紅兩頰、修眉、點朱唇,甚至用五色花子(又稱花鈿)貼在額上,而每一個朝代由於社會背景的不同,對於美的定義也都有所差異,化妝不像改朝換代,特色不會說變就變,有時某個化妝的型式會從上一個朝代延用到下一個,甚至會歷經好幾個朝代;有時則會隨著不同時代的需求而不斷改變,形成另一種新的化妝型式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
漢代以前
商、周時代,化妝僅限於宮庭婦女,主要是為了讓君王欣賞表演而作打扮,直到春秋戰國時期,臉部的化妝才在平民女性中逐漸流行,最初化妝主要分為「面」、「頰」、「眉」、「唇」。
 
此時期面部的化妝用粉主要分為金屬類的鉛粉和植物類的米粉兩種,另外還有一種是水銀製成的化妝用粉,這三種使用方式類似現代的粉餅,是古代婦女化妝的第一步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頰彩方面,根據《中華古今注》計載,燕脂起源於紂王時期,以紅藍花作材料,凝成脂後,讓宮女們塗在臉上做妝,除了紅藍花之外,也使用朱砂作為頰彩材料。
 
古時的人就非常注重眉毛,商周人認為眉是人的精神象徵,自然會在意眉目的修飾,「眉清目秀」、「蛾眉」等詞彙便是這樣而來。在商周時的婦女有「點唇」的習俗,所謂的點唇就是將唇脂塗抹在唇上,是當時極為風行的唇妝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
唐宋元明時期
唐朝時期,由於經濟發達、生活富足,開始流行濃妝豔抹的誇張與華麗風格。此種化妝特徵可以反映出其時代的繁榮與鼎盛。唐朝元和年以後,由於受吐蕃服飾、化妝的影響,出現了「啼妝」、「淚妝」,顧名思義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,當時號稱「時世妝」。唐代的強盛化妝文化也深深影響了日本,日本傳統的打扮就是建立於唐式彩妝基礎上。
 
宋代因為風行說唱藝術和戲曲表演,在表演場所中附設化妝的空間,也成為記載中最早的化妝室。到了元朝,戲曲藝術(元曲)的盛行可說式來到最高峰,此時的化妝已經成為一種藝術。明清時期,各種美容化妝手法已在民間廣為流傳,皮膚保養也在同時成為一種風尚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
清代
清朝可說是現今中國皮膚保養風潮的起點。為追求皮膚的白皙細嫩,當時的人用貢米磨成香粉,用雞蛋清製作面膜,玫瑰花瓣搾汁製成胭脂等,並以種種手法進行皮膚身體的按摩。力求容顏不老、延年益壽。清代也開始有各式各樣的化妝品店舖以及化妝品認證的機制。
 

中國古代化妝的手法

花鈿
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、面花、貼花,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,著名的《木蘭辭》中就有提到「對鏡貼花黃」一句。關於花鈿的起源,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,有用金箔剪裁成的,還有用紙、魚鱗、茶油花餅做成,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。花鈿的顏色有紅、綠、黃…等,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,還有各式小鳥、小魚、小鴨…等,十分美妙新穎。
 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口紅
古代稱口紅為口脂、唇脂。口脂朱赤色,塗在嘴唇上,可以增加口唇的鮮艷,給人健康、年輕、充滿活力的印象,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。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《唐書百官志》中看到,書中記錄:「臘日獻口脂、面脂、頭膏及衣香囊,賜北門學士,口脂盛以碧縷牙筒。」這裡寫到用雕花象牙筒盛裝口脂,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十分珍貴的地位。
 
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,檀色就是淺絳色。北宋詞人秦觀在《南歌子》中歌道:「揉蘭衫子杏黃裙,獨倚玉欄,無語點檀唇。」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。         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傅粉
傅粉即是在臉上搽粉。搽粉一直普遍的化妝方式。「白者可使再白」,「黑上加之以白,是欲故顯其黑」,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係。值得一提,古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與道德修養聯繫,認為美容應與自我的修身養性結合。
 
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,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,古粉字從米從分;另一種妝粉是糊狀的面脂,俗稱「胡粉」。因為它是化鉛而成,所以又叫「鉛華」,也有稱「鉛粉」的,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,使皮膚保持光潔。自漢代以後,鉛粉多被吸乾水份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。由於它質地細膩,色澤潤白,並且易於保存,所以深受婦女喜愛,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除了單純的米粉、鉛粉以外,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,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,宮人段巧笑以米粉、胡粉摻入葵花子汁,合成「紫粉」。唐代宮中以細粟米製成「迎蝶粉」。宋代則有以石膏、滑石、蚌粉、等材料調和的「玉女桃花粉」。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的「珍珠粉」以及用玉簪花合成的「玉簪粉」。清代有「珠粉」以及「石粉」等等。還有以產地出名的,如「杭州粉」、「桂粉」…等等。
 
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,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,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內,有的放置在絲綢包裡,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,被製成特定形狀的粉塊,有圓形、方形、四邊形、八角形和葵瓣形…等等,上面還壓印著梅花、蘭花以及荷花紋樣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額黃
額黃,又叫鴉黃,是在額間塗上黃色。這種化妝方式現在已不使用了,它起源於南北朝,在唐朝盛行。這種妝飾的產生,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係。南北朝時,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,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,將額頭塗成黃色,漸成風習。
 
畫眉
畫眉誕生於戰國時期,是中國最流行、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。到了盛唐,流行闊而短的眉毛,形如桂葉或蛾翅,也就是俗稱的「蛾眉」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,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,稱其為「暈眉」。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,稱為「細眉」,詩人白居易在《上陽白髮人》中有「青黛點眉眉細長」之句,在《長恨歌》中還形容:「芙蓉如面柳如眉」。其他還有各種五花八門的眉毛形式,如鴛鴦眉、小山眉、五眉、三峰眉、垂珠眉、月眉……。光是眉毛就有這麼多畫法,可見古人愛「美」與愛「眉」之心的濃厚。
 
螺子黛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,來自當時的波斯國,經過加工製造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。使用時只用沾水即可,無需研磨,因此也被稱為「石墨」。到宋代,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。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,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,中國婦女的化妝品與習慣也隨之改變。畫眉的材料變成化學調製的黑色油脂以及眉筆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
近代中國流行妝感
一○年代當時的民風保守純樸,生活也較清寒辛苦,化妝多半限於大戶人家的閨秀,一○年代眉型以細長的柳葉眉為主,且推崇紅色小嘴,化妝多為胭脂與粉撲,眼妝部分極少著墨。
 
二○年代開始注重明顯的五官描繪,唇部注重弧度的表現,當時化妝著重於表現「神采」,雙頰、嘴唇,配合細長且尾部略往上挑的眉型,展現柔和婉約之感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三○年代人們開始喜歡強調五官的立體度,除了運用色彩深淺修飾外,纖細的眉型、細長的睫毛更是當時的特色。
  
四○年代受長期戰亂影響,整個社會風氣偏向樸實、簡單,化妝則以自然為主,唇部較強調飽滿的線條,表現豔麗而稍嫌豐滿的唇型,眼線及眼影較不受重視,眉毛則以自然彎曲為主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五○年代此時化妝轉為強調突出的五官,眉型展現出粗厚型,眼部重視顯眼的上眼線,眼線一定描繪超過眼頭,眼尾則誇飾的上揚,再加上濃又密的睫毛,眼影則是大膽的使用藍、綠及咖啡色。
 
六○年代開始流行睫毛膏,除了眼線外,也描繪出上下睫毛,眼影使用高明度的珠光白色彩,到六○年代後期臉部化妝重點放在下眼線的勾勒和假睫毛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七○年代受西方風氣影響,國內也漸漸開始流行小麥色等自然色皮膚,化妝時只加強眉型、雙眼,整體稍加修飾不刻意描繪,走向自然風格。
 
八○年代承接七○年代,著重表現自然優雅,並注重有個性,時常使用明顯的腮紅及眼影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九○年代至今,化妝都是以表現創意、藝術、個人風格為主流。隨時間、地點與場合的不同,化妝的色彩及濃度也變化多端,從自然、優雅到色彩鮮豔、華麗的妝感四處可見。可以說現今已是盡情揮灑彩妝樂趣的時代。


圖片來源: pixabay
 

參考資料:華人百科

責任編輯  胡慰萱
其他熱門文章
  • 化妝潮流趨勢演變
    每個國家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特定的化妝與打扮的款式...
  • 妳了解「藥妝」嗎?
    一般人對於「藥妝」的疑惑,通常在於不清楚「藥妝...
  • 給新手的完全版化妝錦...
    很多女孩子都想試一試化妝,但又覺得學習起來很難...
留言者 留言內容 留言時間
尚無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