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國美容雜誌社

最知己者是自己?
瀏覽數:1281+ | 2019-10-15
撰文者 | 馮偉業
內容及圖片來源 | 香港美容專業雜誌

古語有云:「人生得一知己,死而無憾!」, 又謂:「士為知己者死!」,可見知己是多麼的難得和矜貴。 所謂知己就是明白你的人,明白的程度,當然就不單只是知道你姓名,或者知道你住在哪裡、做什麼工作,而是知道你真正的為人和內心的感覺。

我們年紀小的時候,要受父母的照顧,理想地父母本應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。可惜我們現今聽到的,家長總是跟怪獸連繫起來。父母不是催促着小孩子做功課,就是要他們上不感興趣的興趣班。那麼學校的老師呢?老師應該是會循循善誘、耐心聆聽我們的心底話了吧?可惜許多時候老師連自己的工作都做不完,給予小朋友的只有做不完的功課、背不完的書、測不完的驗、考不完的試。結果,沒有人肯聆聽小孩子的心裏話,我們不久就聽到小孩子跳樓自殺的消息。
到我們長大成人了,學業、愛情、事業、家庭,各方面不同的壓力,足以令我們透不過氣來。每日的奔波勞碌,很容易令人停不下腳步來,更不能輕易與人促膝談心。朋友之間見面只能吃喝玩樂,夫妻之間相處只有柴米油鹽,彷彿只有生活逼人,卻沒有理想與自由的空間。

小心壓力累積「爆發」

生活的壓力大,人際關係的疏離,令我們找不到知己,那麼就讓自己照顧自己吧?所以很多人面對壓力的方法,就是對自己說:「我沒事的,我可以的,我頂得住的,我不應該不開心的,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,我要努力,我要發奮,我最明白我自己的了!」
誰不知我們不自覺間,便跌進了被動的壓力調控方法——防禦機制(Defence Mechanism)的圈套當中了。防禦機制是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提倡的理論,當我們面對壓力的時候,人很自然會因為避免自己因為壓力過大而受到傷害,心理上很容易會出現一種自然的防禦模式,用來轉移我們對壓力的觀感,進而使當時所感覺到的壓力較為緩和。常見的防禦機制包括否定、自我安慰、理性化的想法、轉移視線、呈現截然相反的想法等。
這些防禦機制不是完全沒有好處的,起碼可以即時減少人面對的壓力所產生的不安和負面感覺。可是防禦機制不是一種主動面對壓力的方法,雖然它可以短暫消除壓力對我們的破壞力,但是久而久之這些沒有主動面對的壓力,便會隱藏在內心深處,進入了潛意識的狀態,當這些壓力漸漸積聚起來的時候,我們的身體和心理便不能負荷,而產生不同層次的症狀,所謂有之於內必形其外,我們的身體可能會出現疼痛或功能障礙,甚至突然出現精神狀態的失調。

你,有壓力嗎?
有時候,最受壓力所影響的人,卻是那些自以為沒有壓力的人。尤其當我們自以為充滿自知與自信的時候,可能並不是我們真的沒有壓力,或者自己有的壓力盡在掌握之中,而是我們連壓力都感應不到,沒有了認知(Awareness)。這種情況其實最危險,因為當我們對自己的壓力有認知的時候,我們還會懂得去處理,或者尋求協助,但是如果沒有認知的話,我們便不懂也不會去處理,久而久之,身體和心理也會負荷不來。
最近有一位病人因為頭痛來求診,他的妻子和他一起前來(也有可能是他的妻子要他前來),他是位中學老師,非常勤奮盡責,而且身體的健康和機能也很好,樣子十分精神,但因為年紀的關係,正打算1、2年內退休。他向來都有頭痛的情況,只是半年來頭痛加劇了,發作的次數也頻繁了,頭痛發作的時候,只能透過服食止痛藥來減輕。我用了一些顱骶治療的方法來幫助他放鬆,但他整個人都很緊張,花了很多時間,才能令他的身體和顱骶系統鬆弛下來。當他鬆弛下來的時候,我才跟他開始談一下他的壓力問題。他是個典型對自己的壓力不自知的人,在他的認知中,他是沒有甚麼壓力,和可以有效地自己面對壓力的人。當我問到他的一些情況,例如有沒有常常沉靜下來,避免跟別人說話,和將自己收起來的情況時,他都一一否認。可是這時他的太太終於開口了,原來在她的觀察當中,這位先生是個非常緊張的人,常常工作至深夜,也不肯停下來,而且工作時壓力相當大,雖然先生自以為是個很健談和外向的人,但是在太太的眼中,卻發覺他每當下班回家,便會將自己隱藏起來,不願意跟別人說話,也不願意接觸其他人。原來他的頭痛正好是在半年前學期開始的時候,在猶豫是否退休的時候開始增加的。原來他已經在擔憂生活會有大改變的同時,抑鬱和張力的症狀已經悄然增加了。
所謂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雖然我們自己是第一身地知道自己的事情,但是原來有些情況是我們自己很難看得透的。同樣地,如果我們不常常關心身邊的親人和朋友,也可能會遺漏了他們的壓力反應。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早處理,對身體和心理都會是種傷害。所以無論我們有多忙碌、時間多麼的不足夠,也要多些跟親人和朋友溝通,講講心事,互相了解、包容和支持。知己不能靠自己,必須找個知己。

留言者 留言內容 留言時間
尚無留言